随着处暑的到来,秋季的干燥气候逐渐显现,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等“秋燥”症状,作为医院药剂科科长,我深知在此时节调整中药汤剂的重要性,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,预防疾病。
问题提出:在处暑时节,应如何根据中医理论调整中药汤剂的配方和用量,以缓解“秋燥”带来的不适?
我的回答:根据中医“治未病”的原则,处暑时节的中药汤剂应注重润燥生津、养阴清热,具体而言,可适当增加如沙参、麦冬、百合等具有滋阴润肺、清热生津功效的中药材,减少或避免使用过于温燥的药物,如附子、肉桂等,以免加重体内燥热,在用量上,也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轻重灵活调整,避免过量导致不良反应,还可加入如菊花、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、明目作用的中药材,以应对秋季易发的眼干、目赤等症状。
处暑时节的中药汤剂调整需以“润燥养阴”为原则,兼顾个体差异,以达到预防疾病、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。
添加新评论